加入文玩天下
登录
文玩天下
返回首页
石中求玉的个人空间
http://bbs.wwtx.cn/?13797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空间首页
相册
主题
分享
个人资料
每日签到
话题导航
论坛
BBS
国粹
国粹
应用
Manyou
签到
签到
商城
文玩商城
搜索
文玩搜索
拍卖
文玩拍卖
我的空间
我的回帖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日志
静坐
已有 195 次阅读
2009-6-4 10:35
我们如能经常静坐,会使心情平静,由于心平气和,血脉畅通,疾病便不易发生。相反,若心情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的话,则必令气血失调,久之必引致百病丛生。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痹,妄念也难以收摄,但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二小时,身心反而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若于静坐中间,忽因要事下座,假使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末走至终点,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像,若静坐日久,此种现像便会消失。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就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还能去热,更令肥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肥瘦皆是病态,静坐能消万病。由此可知,静坐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有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有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义大致相同。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会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阿肚现象,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首先功效是
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痒,重如泰山,轻若鹅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沉,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
若遇此种现象,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身理会发生变化,血气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以是静坐若久,血气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通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象,静坐数月,感觉遍身毛孔虚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平常人之呼吸,每分钟男士16至18次,女士19次左右。习静坐之入,可能减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至达到一两次。气息达至最微细时,几乎不用鼻孔出入,这时感觉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鱼网,无不疏通。
〖静坐之前方便〗
静坐前后,切勿发脾气,若坐前而动肝火,于静坐时难以入定。若在静坐后生烦恼,由于气息仍在细脉中运行,尚未散至粗脉,会引致血液突然沸腾,致人感觉烦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种情形,有时会延续数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静坐须找一处清净地方,离开热闹的环境,并须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到三十分钟,若能经常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必见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后,因大便后气虚加强,静坐可以大补元气。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后,以洗澡后气血畅通,静坐加速血液运行。
静坐若无清闲幽静之处,于嘈杂的地方用功,也并非不可以,不过须要置心一处,不可随境所转。又须注意,面对喧闹声音,切勿生讨厌心,或生恐惧之念,或想办法躲避,须知此心一生,便是随境所转,仍是分别妄想,应将一切声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顾功夫,如是练习日久,则闹处一样可以入定,此时定与声音两不妨碍。不过,功夫未曾用到纯熟,不易了解个中奥妙,比如三人屋内款款深谈,对房外大炮声恍若不闻,如俗语说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
心系念一处,外声不能扰乱。古德有说:「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这个意思。
静坐时须将两腿盘起来,盘腿可以减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每有人于公园运动之后,端坐于石上或椅上,两腿垂下来,双目紧闭,如是静坐,实未得法,极难得到入定功夫,因身心有连带关系。若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上述其人因身体舒散,其心不易入定。佛家之静坐,要人四肢蜷缩起来,由于身体收敛,其心容易入定。
本来练功的入,于行住坐卧,出入往返,均可历境习禅,由于初学,心粗意乱,必须以坐入定,不论佛住世时,佛教传入中国,**修行证果,皆以打坐为首要。古德偈说:「得道惭愧人:安坐若龙蟠,见画踟趺坐,魔王亦惊怖。」故于四威仪中,以静坐为胜。
静坐有四字真言,所谓:「松,静,守,息。」松是将全身机体放松,头部,两肩,两眉及口角,解衣宽带,全身悉令放下;静是宁静思想,不使七情六欲生起,意念安守丹田(小腹),令心聚精会神;调和气息。逐渐入于细慢长的状况。
静坐之前,要将万缘放下,行动从容安详,不可粗犷。首先将身摇动数次,使各部分血液流畅,全身按摩,两腿,膝盖,腰部,脊梁,胸部,两臂,后脑,脸部,头顶,再加浴面:犹如洗脸样式,功用可以醒脑,降血压,少皱纹。
静坐有两种方法: 一,双跏趺坐,也名结跏趺坐,有两种方法:
1.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名如意吉祥坐。
2.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名不动
金刚
坐,如此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事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单跏趺坐,也名单盘膝坐,也有两种方法:
1.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为如意坐。
2.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为金刚坐。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以上二种是佛家和道家的静坐法。如果单盘也做不到,可将两小腿交叉于两般的下面,也名交叉架坐。此是儒家的坐法。
然后安置两手,先将左右手掌伸直,手背叠于手掌上面,贴近小腹,放于脚上,两大拇指轻触,有如结弥陀印,功用可使左右血液交流。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以至心难入定。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颚,功用可以调摄细脉。天井有水(口水),应将咽吞,古人称口水为「玉体仙酱」,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不良,增长脾胃,镇定神经。眼宜轻闭,也有主张微开,恐人昏沉,若不昏沉,还是以闭为宜,因眼对境,容易分心。呼吸用鼻,不可以口,用口出入,会引致白血球增加,盐化钠升,对身体不利。坐久若觉身有俯仰斜曲等事发生,即应随时矫正,否则,日久会生毛病。坐中随时长短,务要排除妄念。切勿摇动身体,四肢也避免移动,以身动故则心动,心既驰散,何能入定?
子年二时不适宜坐,因气走至病处,加重其患。也有人说,子,卯,午,酉四时打坐最好,因为天地正气感交时刻,这两种说法,不知谁是谁非,据我经验,子年二时最好小睡尤其是患病者,得益更大,西医也曾有说,午后少睡对人有益。当然,平素练功有术之入,无论何时都可静坐。坐时空气要流畅,但不要受凉,尤其是后脑,膝盖,脊梁骨,如果著了凉,仍以打坐医治。坐垫要软,但不可在梳化上坐,因在梳化上坐,气不能升起。静坐之处不可过光,过光心易浮动,也不可过暗,过暗心易昏沉。耳不外听,嘴唇轻闭。不可追求功效迅速,有追求便是妄想。所谓:「既不可以无心求,亦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坐代睡。疲极要休息,久坐有术之人,可以坐代睡。食不可过饱,过饱百脉不通,也不可过饥,过饥精神不振。要持之以恒,不可一暴十寒。身体觉冷,用毛巾被等盖之,若有出汗以干毛巾擦,用湿毛巾擦容易受凉。呼吸顺其自然,不用逆呼吸,亦不深呼吸,更不可用闭气法。切忌情绪暴燥。不吃五辛,生吃生嗔,熟吃发淫。避烟酒,守五戒,遇善境不喜,遇恶境不忧。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盘坐两腿麻痹,则有三种原因:
一,因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
二,需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
三,有些人打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与双盘,这是气血不通所致,一旦气血忽然畅通,立刻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坐时若觉身体摇摆,此乃气血结滞不通所致,或神经紧张,或心理作崇,或任意放纵,坐时需要精柙集中,时时提高警觉,以免摇摆扩大,无法收摄。
〖六妙法门〗
六妙门于天台宗三种止观中,属于「不定止观法门。」法门所以通称为「妙」,是说若人依此法门去修,不仅能超出三界轮回,更可证得一切种智「即是成佛」。六妙门的修持方法,主要是教人在呼吸上用功夫。呼吸是生命之根源,假使一息不来,便会立刻死亡,可见呼吸对生存是如何重要了。
六妙门的修习方法,有六个名称: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第一.数息入内名吸,吐出名呼,一呼一吸成为十息,首从第一息数起,当出息则数一,再出息竟则数二,乃至第十息毕,再回头从第一息数,如是终而复始。若未数至第十,其心于中忽想他事,忘记数目,则应停止再数,应当回头更从第一数起直至第十,一一不乱,各自分明,如是乃为正当的数法。又数第一息时,不可数第二,如数第一息未竟,随即数第二息,名为将一数二。也不可将二数一,如息已经入于第二,始数第一,此二者均有过。应该在一数一,在二数二。又不满十数者,则为减数,若过十数者,则为增数,总之增减之数,皆非得定之道。又应知数入息时,则不数出息,数出息时,则不数入息。如果出入俱数,则会有息遮病,生在喉中,如有草叶,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令人不安,是故数单,不可数双。由于心息相依为命,故有心则有息,无心则无息。又随心而有差别,心粗息也粗,心细息也细,心粗则心短,心细则息长。是故数息日久,逐渐纯熟、心息二者,任运相依,心随于息,息随于心,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遂觉数息为粗,此时可舍数息,当一心修随息。
修随息前,首应舍掉前面数法,息入竟时,不可数一,息出竟时,不可数二。其息时时随息出入,息也时时随于心,二者如影随形,不相舍离,当息入时,从口、鼻经咽喉,胸、心至脐部,意要随逐。当息出时,从脐、心经:咽喉至口、鼻:其心也要跟著,决不放松一步。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凝静,息也愈微,此时忽觉出入息与寻常不同。由于我们乎时心粗,不能觉察,息之有异,而今心人精微,便知息之长短,粗细,温寒,有无,更觉呼吸从遍身毛孔出入,如水入沙,也如鱼网,风行无碍。这时身轻柔软,心也怡然凝静。到了这个时候,对随息也心生厌倦,改而专心修止。
修止可以令妄念不生起,身心泯然入定:由于定法持心,自能任运令心不散。前面修习数随二门,虽能令粗念宁静,但细念仍旧波动,止则不然,能使心闲,不须谋诸事务。平时吾人之心,一向追逐外境,从未有停止过,如今要将其收束,不准它再活动,如以锁系猿猴,它自然不能乱跳,修止也是如此,如能将心念系在一处,也就不会胡思乱想。究竟将心系于何处?其一,可以正心于自身的鼻端上,两目一直往视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专心系于肚脐,丹田之间均可。或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时如其出,息入时如其人,如守门人,站在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如此修止,久而久之,妄想活动自能停止。理论虽是如此,但在初学的人,功夫未能用至于此,实在不易入手。若人能有恒心,以数随的方法,试用三五个月,功夫用的成熟了,届时不仅能知何为修止,而且一修使得相应,静坐一两小时,身心不动,轻安愉快,非世五欲可与相比。如若不实地去修习,光是谈论定境,等于说食数宝,实在于己无益。
其次乃谈观息法,前面所说则是系心法,目的在于将诸妄念制于一处,今心不驰散。但这仍是一种粗浅的功夫,实际上既有所著之处,必有攀缘之心,因此,将诸妄念制伏之后,便应弃正修观。我人乎时两目终日,注视外境,所用的都是浮心粗念,而今当静坐时,两目合闭,以心眼向内看,观察微细息出息入,如空中风,来无所从,去无所往,息既无所有,人生又从何得,以有气息,始有人生,今观身中之皮肉筋骨等,皆是虚妄不实。再观内六根对外六尘,于其中间所领受的一切境界,都是苦非乐,由于六尘境界,全是生灭法,经常有破坏,一旦境过情迁,则苦恼心油然而生。再观平时所用之心识,也是生灭无常,刹那不住,一时想东,一时想西,犹如行客,投寄旅亭,暂住便去,若是主人,便会常住不动。但众生迷而不知,认客为主,迷妄为真,因此,有生死轮回,受种种痛苦。更观法无我,诸法虽有千差万别,总不出于地水火风之四大种:地大种性坚,能支持万物;水大种性湿,能收摄万物:火大种性暖,能调熟万物;风大种性动,能生长万物;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称它为大,又能造作一切色法,故名为种。
吾人于出生前,全由母体摄取氧气和营养,而靠母体的四大种,来维持自己生命,一旦出生后,便靠自己呼吸以取氧气,由自己消化以摄取营养,此则直接靠外界的四大种,来长养自己的内四大种。如进食谷米菜茹,经肠胃消化后,则变为皮肉筋骨等。如欲进汤水,则化为涕唾脓血等。假天空之温暖,可使身体不冷不热。依空气之流畅,始能形成口鼻之呼吸。常人妄认四大以为我,其实,假如发毛爪齿是我,则谷米菜茹便为我,若涎洙痰泪是我,则河流海水便为我,若周身燥热是我,则太虚温暖便为我,若鼻孔呼吸是我,则空气流动便为我,惟事实不然。外四大种既然非我,内四大种又何曾有我?因人生由外四大种,转为内四种,人死由内四大种,变为外四大种,其实内四大种和外四大种,并无差别,一息存在便是有情,一息不在便是无情,有情与无情,又有何异?内四大与外四大,既然均皆无我,我又处于何方,故观诸法无我。
若人能作以上四种观行,便可破除四种颠倒,
第一:人生原是幻化无常,众生执以为常。
第二:人生都要承受生老病死种种痛苦,众生以苦为乐。
第三:四大本空,五蕴非我,众生妄认假身以为真我。
第四:人生九孔常流不净,众生认以为清净。
上述四种颠倒,实乃众生生死泉源,若人洞破其**,自可免除生死痛苦。修观虽比修止为高深,但与修还比较,则仍属浮浅,因而当修观相应之后,便更进一步要去修还。
前修观时,见入息觉其无所由来,观出息也察其无所从往,具见因缘和合方有,因缘别离则无。因有能观的心智,始有所观的息境,境智对立,不能会归本源。此观之心智,究从何处生,若从心生,则心与观,应分为二,如父与子,为独立个体,但事实不然,由于前修数和随时,并无观心。若说从境生,则境是色尘,色尘无知,无知色尘何能生观。若此观是由心境共生,则应兼心境二者,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如此则有情与无情混为一谈,于事实上便犯了相违过。照理能观之心智,实从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则为幻妄不实。楞严经说:「一切浮尘,诸变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求于去来,本不可得。」外在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尚是虚妄,何况内在的能缘之心智,自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须知心的生灭,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目,须待风平浪静,始见真水,是以生灭的心,非是真性,真性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减,不有所以即空。由于空的缘故,根本无有观心,既无观心,岂有观境,若知境智俱空,便于还相应,心慧开发,任运破除粗重烦恼。至此虽能达到返本还源,但仍存有一个还相,依旧是障碍,因此须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还修净。
行人于静坐修六妙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假如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应用数息,调伏身心。或时昏沉散慢,则用随门,明照息之出入,对治放荡昏沉。若觉气粗心散,当用上门,系缘一处,安守一境。如有贪嗔痴烦恼频生,可用观门照破无明,灭除诸恶。以上诸门,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了知内外诸法,皆是虚妄不实,毕竟无有自性,于一切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尘垢也不起,不仅离知觉想,也无能修所修,能净所净,如太虚空,也不落于有无,作是修时,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
以上所述的六妙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入深,逐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域。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还净二门,方为修习结果。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定室篱狂散风,慧灯方能烛照,被无明黑暗。
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观能破除众生的心中烦恼,如用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昏昏糊糊,为沉病所缚,非观不能明。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未离此二门。
止观二者,如鸟两翼,车之两轮。车有两轮,则能远行千里,乌有两翼,则能飞翔天空。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若偏于定,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要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得到究竟涅盘彼岸。
收藏
分享
邀请
举报
全部
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
看看你的眼力
•
佛之八供
•
道德经
•
佛
•
道
评论 (
0
个评论)
石中求玉
加为好友
打个招呼
发送消息
北京海云好物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咨询
-
帮助
话题导航
|
Archiver
|
好物云商
公司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三环南路甲27号,好物云商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73
Email:
contact@wwtx.org
©2005-2016 htc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物云商.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2403号 京ICP证11081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405号
返回顶部